特刊 · 文博场馆里的《河南日报》丨记录时代 书写担当
特刊 · 文博场馆里的《河南日报》丨记录时代 书写担当
特刊 · 文博场馆里的《河南日报》丨记录时代 书写担当今天是河南日报创刊76周年的日子。76年来,河南日报忠实记录时代(shídài)、见证历史。目前在全省多个博物馆、纪念馆(jìniànguǎn),参观者(cānguānzhě)总能看到《河南日报》的身影。这些报纸对展馆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呈现,是凝结了历史记忆的珍贵藏品。本报推出“文博场馆里的《河南日报》”主题报道,重现历史过往(guòwǎng)、折射时代巨变、展现党报(dǎngbào)担当。
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拍摄(pāishè)的红旗渠(hóngqíqú)主干渠通水典礼照片被红旗渠纪念馆收藏。 红旗渠景区供图
一渠惊天下一报(yībào)永流传
红旗渠纪念馆内,游客(yóukè)在观看《河南日报》版面(bǎnmiàn)展区。 红旗渠景区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jìzhě) 李林 赵阿娜
“红旗渠奔流不息,红旗渠精神(jīngshén)历久弥新。多年(duōnián)来,《河南日报》是红旗渠忠实的‘记录者’,见证了渠水(qúshuǐ)长流的漫漫岁月。”5月30日,红旗渠纪念馆馆长田玲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红旗渠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便(biàn)设置专门(zhuānmén)板块展示《河南日报》上的红旗渠。
“红旗渠与《河南日报》的(de)缘分(yuánfēn)很深。红旗渠开工、竣工通水、纪念馆开馆等重要节点,《河南日报》都进行了(le)报道。同时,河南日报记者曾拍摄了很多修渠时的惊险(jīngxiǎn)瞬间,为纪念馆提供了宝贵的图片资料,也在新时代记录了不少修渠者后代的接续故事。”田玲利说,从黑白到彩色,馆内的陈设因这一报纸而更加丰富(fēngfù)。
“我在红旗渠(hóngqíqú)纪念馆工作多年,接待了无数游客,对(duì)馆里的每个物件、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而最令我震撼的还是河南日报魏德忠老师拍的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上的大合照。”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牛慧青说,照片为(wèi)时代留痕,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生动(shēngdòng)载体。
二里头夏都遗址(yízhǐ)博物馆
与古老(gǔlǎo)夏都的隔空对话
《河南日报》2019年10月20日版面被二里头(èrlǐtou)夏都遗址博物馆收藏(shōucán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quán)媒体记者 高雅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èrlǐtou)夏都(xiàdōu)遗址(yízhǐ)博物馆正式开馆。第二天,《河南日报》推出跨版特刊报道,以深厚的文化(wénhuà)内涵与精心的视觉呈现,为世人叩开了深入了解这座(zhèzuò)古老夏都的大门。2019年11月6日,河南日报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特刊》收藏仪式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
2023年4月,馆内再次回响《河南日报》的(de)时代(shídài)强音。报纸参与见证并报道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及数字藏品发布盛典。这一创新实践(shíjiàn),为沉睡数千年的古老文物注入数字时代的蓬勃(péngbó)活力,为二里头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活起来”的新路径。
从对惊世考古发现的深度阐释,到对幕后考古人的用心梳理,再到助推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数字化传播的前沿探索,《河南日报(hénánrìbào)》始终以党报的自觉,在历史的回响中刻录当代印记,持续书写着传统与(yǔ)现代、学术与公众、纸端与云端(yúnduān)交汇的崭新篇章。
淅川(xīchuān)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淅川县寺湾镇第二小学的师生(shīshēng)来到移民博物馆参观。 高磊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kèhùduān)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纺车、织布机、风箱、鱼篓,这些都是移民曾经使用过的(de)(de)工具……”5月29日,淅川县寺湾镇(sìwānzhèn)第二小学的师生来到淅川丹江(dānjiāng)移民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移民博物馆”)。参观中,一沓泛黄的《河南日报》合订本引起师生们的注意。
“我们博物馆和《河南日报》有着特殊的情缘。”移民博物馆讲解员高苗介绍,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dānjiāngkǒu)库区移民试点搬迁工程启动。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头题刊发(kānfā)了报道(bàodào)《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网友的建议得到了采纳。2018年3月,移民博物馆建成并向(xiàng)公众开放。这里珍藏了丹江移民图片2万余幅、民俗(mínsú)实物2600余件等,还珍藏有大量的媒体报道,其中《河南日报》相关(xiāngguān)报道百余篇(bǎiyúpiān)。
“这些(zhèxiē)《河南日报》是珍贵的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le)移民搬迁历程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报道与馆内实物展品互补,让(ràng)移民精神与故事的呈现(chéngxiàn)更加立体、更有温度,是16.5万名淅川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家园的铅字丰碑。”高苗说。
观众在阅读《河南日报》对(duì)愚公移山精神的报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利军 摄(shè)
□河南日报(hénánrìbào)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位于济源的(de)愚公移山精神(jīngshén)(jīngshén)展览馆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中央级、省级主流媒体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报道,其中《河南日报》的版面占去“半壁江山(bànbìjiāngshān)”。走近观看,《河南日报》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愚公移山精神的重磅报道扑面而来:《新愚公移山记(jì)》《愚公故里“移水”记》《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神话”》等新闻报道,一次次将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原(zhōngyuán)大地唱响。
济源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发轫之地,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河防堡垒(bǎolěi)”杜八联到留庄“英雄民兵营”,从修建“太行天渠”愚公渠到水洪池村十年修一路,从创办(chuàngbàn)闻名全国(wénmíngquánguó)的“五小(xiǎo)工业”到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冶炼基地,从种地“靠天收”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shízìhuākē)蔬菜制种基地,从昔日的山乡小县到现在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wèishēngchéngshì)、全国篮球城市……无不体现着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wèigōng)的愚公移山精神。
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jiàoyù)实践基地(展馆)
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jiànshè)教育实践基地(展馆)中展示的(de)《河南日报》报道。 熊秋波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zhàolìwén)
步入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展馆),墙上(shàng)的两幅《河南日报》版面图瞬间吸睛,仔细看来(kànlái),版面上的新闻报道是(shì)最大的亮点。它们分别是2019年1月2日头版(tóubǎn)刊发的《还绿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huánjìng)整治和生态修复报告》、2020年8月3日头版刊发的《金山变“金山”——小秦岭生态治理(zhìlǐ)的观察与思考》。
两篇重磅报道如同嘹亮的号角(hàojiǎo),向公众全面揭示了小秦岭从满目疮痍到系统修复的壮阔转折。当小秦岭矿山修复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后,这座记录保卫战历程的展馆(zhǎnguǎn)于(yú)2020年建成开放,筹建者特意将(jiāng)这两份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报纸头版纳入核心陈展。
如今,这个占地3747平方米的(de)(de)基地,已成为重要的科普与生态教育基地。当前来研学的师生们凝视展柜中的报纸版面报道,再对比矿山修复现场呈现的青山叠翠新貌,铅字便超越了新闻纸的范畴,升华为最(zuì)鲜活的生态文明教材。它们无声诉说着:党报对绿色的每一次(yīcì)郑重书写,都是对生态文明的坚定守护(shǒuhù)与承诺。
《河南日报》用报道展现(zhǎnxiàn)中原油田(zhōngyuányóutián)的艰苦创业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静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zhāngxiǎojìng)
“经过三年勘探会战,我们摸清了这里的(de)地质构造,北窄南宽像个(gè)‘金琵琶’。一批又一批油井(yóujǐng)在这里投产,当时的《河南日报》头版头条作了生动报道。”5月(yuè)30日,位于濮阳市的中原油田展览馆内,讲解员张萍讲述着中原油田的艰苦创业(jiānkǔchuàngyè)史,墙上悬挂的《河南日报》旧报纸,成为佐证的“史料”。
中原油田展览馆(zhǎnlǎnguǎn)不仅是我省首个石油工业主题展馆(zhǎnguǎn),更是留住城市记忆的“活教材(jiàocái)”。始终关注濮阳市和中原油田互融共生、转型(zhuǎnxíng)升级历程的《河南日报》,也成为“活教材”的重要一环,在馆内各个位置均有展现。
展览馆外,《河南日报》更用一篇篇报道,将“金琵琶”的能源乐章从(cóng)创业创新创造写到高质量发展:《“濮阳气”,有(yǒu)“底气”!》,聚焦中原储气库群建设;《濮阳有张(yǒuzhāng)“氢”地图》,聚焦能源绿色转型(zhuǎnxíng)……
“一张报纸留住一段来时路。”据张萍介绍,自2022年(nián)开馆(kāiguǎn)以来(yǐlái),中原油田展览馆已接待参观者近7万人,“我们期待不断有新的《河南日报》入馆,向人们展现濮阳的城市文化基因。”
藏在墨香里(mòxiānglǐ)的改革密码
周口党建(dǎngjiàn)党史馆珍藏(zhēncáng)的《河南日报》头版版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lǐshízhēn)
5月30日,记者在周口党建党史馆的珍藏中,见到一(yī)份1984年10月31日的《河南日报》。这份报纸的头版头题是由刘庆澜、李亚东、李同良(lǐtóngliáng)三位同志(tóngzhì)合写的《千村万户办企业(qǐyè)——沈丘县商品生产见闻录(一)》。
这篇稿件报道(bàodào)的是,改革(gǎigé)开放初期,沈丘县通过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开创了农村商品生产新局面的经验(jīngyàn)做法。同时,向全省发出学习“沈丘经验”、解放思想发展(fāzhǎn)商品经济的号召。
时光荏苒,40余载(yúzài)砥砺奋进(fènjìn)。沈丘县依托(yītuō)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逐渐形成了以钢铁生产、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如今,那份(fèn)报纸虽已泛黄,却仍闪耀着当年沈丘县干群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de)智慧光芒。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shàng)回望,沈丘县的沧桑巨变正是中国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精彩缩影。


今天是河南日报创刊76周年的日子。76年来,河南日报忠实记录时代(shídài)、见证历史。目前在全省多个博物馆、纪念馆(jìniànguǎn),参观者(cānguānzhě)总能看到《河南日报》的身影。这些报纸对展馆主题进行了全面深刻呈现,是凝结了历史记忆的珍贵藏品。本报推出“文博场馆里的《河南日报》”主题报道,重现历史过往(guòwǎng)、折射时代巨变、展现党报(dǎngbào)担当。
河南日报原摄影记者魏德忠拍摄(pāishè)的红旗渠(hóngqíqú)主干渠通水典礼照片被红旗渠纪念馆收藏。 红旗渠景区供图
一渠惊天下一报(yībào)永流传
红旗渠纪念馆内,游客(yóukè)在观看《河南日报》版面(bǎnmiàn)展区。 红旗渠景区供图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jìzhě) 李林 赵阿娜
“红旗渠奔流不息,红旗渠精神(jīngshén)历久弥新。多年(duōnián)来,《河南日报》是红旗渠忠实的‘记录者’,见证了渠水(qúshuǐ)长流的漫漫岁月。”5月30日,红旗渠纪念馆馆长田玲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悉,红旗渠纪念馆自建馆以来,便(biàn)设置专门(zhuānmén)板块展示《河南日报》上的红旗渠。
“红旗渠与《河南日报》的(de)缘分(yuánfēn)很深。红旗渠开工、竣工通水、纪念馆开馆等重要节点,《河南日报》都进行了(le)报道。同时,河南日报记者曾拍摄了很多修渠时的惊险(jīngxiǎn)瞬间,为纪念馆提供了宝贵的图片资料,也在新时代记录了不少修渠者后代的接续故事。”田玲利说,从黑白到彩色,馆内的陈设因这一报纸而更加丰富(fēngfù)。
“我在红旗渠(hóngqíqú)纪念馆工作多年,接待了无数游客,对(duì)馆里的每个物件、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都了如指掌,而最令我震撼的还是河南日报魏德忠老师拍的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上的大合照。”红旗渠纪念馆讲解员牛慧青说,照片为(wèi)时代留痕,成为红旗渠精神的生动(shēngdòng)载体。
二里头夏都遗址(yízhǐ)博物馆
与古老(gǔlǎo)夏都的隔空对话
《河南日报》2019年10月20日版面被二里头(èrlǐtou)夏都遗址博物馆收藏(shōucán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quán)媒体记者 高雅
2019年10月19日,二里头(èrlǐtou)夏都(xiàdōu)遗址(yízhǐ)博物馆正式开馆。第二天,《河南日报》推出跨版特刊报道,以深厚的文化(wénhuà)内涵与精心的视觉呈现,为世人叩开了深入了解这座(zhèzuò)古老夏都的大门。2019年11月6日,河南日报社《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特刊》收藏仪式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行。
2023年4月,馆内再次回响《河南日报》的(de)时代(shídài)强音。报纸参与见证并报道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文创产品及数字藏品发布盛典。这一创新实践(shíjiàn),为沉睡数千年的古老文物注入数字时代的蓬勃(péngbó)活力,为二里头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活起来”的新路径。
从对惊世考古发现的深度阐释,到对幕后考古人的用心梳理,再到助推文化遗产(wénhuàyíchǎn)数字化传播的前沿探索,《河南日报(hénánrìbào)》始终以党报的自觉,在历史的回响中刻录当代印记,持续书写着传统与(yǔ)现代、学术与公众、纸端与云端(yúnduān)交汇的崭新篇章。
淅川(xīchuān)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淅川县寺湾镇第二小学的师生(shīshēng)来到移民博物馆参观。 高磊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kèhùduān)记者 孟向东 李栀子
“纺车、织布机、风箱、鱼篓,这些都是移民曾经使用过的(de)(de)工具……”5月29日,淅川县寺湾镇(sìwānzhèn)第二小学的师生来到淅川丹江(dānjiāng)移民民俗博物馆(以下简称“移民博物馆”)。参观中,一沓泛黄的《河南日报》合订本引起师生们的注意。
“我们博物馆和《河南日报》有着特殊的情缘。”移民博物馆讲解员高苗介绍,2009年,南水北调丹江口(dānjiāngkǒu)库区移民试点搬迁工程启动。当年11月17日,《河南日报》在“焦点网谈”版头题刊发(kānfā)了报道(bàodào)《网友提议建南水北调移民博物馆》。网友的建议得到了采纳。2018年3月,移民博物馆建成并向(xiàng)公众开放。这里珍藏了丹江移民图片2万余幅、民俗(mínsú)实物2600余件等,还珍藏有大量的媒体报道,其中《河南日报》相关(xiāngguān)报道百余篇(bǎiyúpiān)。
“这些(zhèxiē)《河南日报》是珍贵的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le)移民搬迁历程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报道与馆内实物展品互补,让(ràng)移民精神与故事的呈现(chéngxiàn)更加立体、更有温度,是16.5万名淅川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家园的铅字丰碑。”高苗说。
观众在阅读《河南日报》对(duì)愚公移山精神的报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利军 摄(shè)
□河南日报(hénánrìbào)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位于济源的(de)愚公移山精神(jīngshén)(jīngshén)展览馆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中央级、省级主流媒体对愚公移山精神的报道,其中《河南日报》的版面占去“半壁江山(bànbìjiāngshān)”。走近观看,《河南日报》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愚公移山精神的重磅报道扑面而来:《新愚公移山记(jì)》《愚公故里“移水”记》《愚公移山: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的“神话”》等新闻报道,一次次将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原(zhōngyuán)大地唱响。
济源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发轫之地,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河防堡垒(bǎolěi)”杜八联到留庄“英雄民兵营”,从修建“太行天渠”愚公渠到水洪池村十年修一路,从创办(chuàngbàn)闻名全国(wénmíngquánguó)的“五小(xiǎo)工业”到如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银冶炼基地,从种地“靠天收”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shízìhuākē)蔬菜制种基地,从昔日的山乡小县到现在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wèishēngchéngshì)、全国篮球城市……无不体现着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wèigōng)的愚公移山精神。
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jiàoyù)实践基地(展馆)
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jiànshè)教育实践基地(展馆)中展示的(de)《河南日报》报道。 熊秋波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zhàolìwén)
步入小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实践基地(展馆),墙上(shàng)的两幅《河南日报》版面图瞬间吸睛,仔细看来(kànlái),版面上的新闻报道是(shì)最大的亮点。它们分别是2019年1月2日头版(tóubǎn)刊发的《还绿记——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huánjìng)整治和生态修复报告》、2020年8月3日头版刊发的《金山变“金山”——小秦岭生态治理(zhìlǐ)的观察与思考》。
两篇重磅报道如同嘹亮的号角(hàojiǎo),向公众全面揭示了小秦岭从满目疮痍到系统修复的壮阔转折。当小秦岭矿山修复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后,这座记录保卫战历程的展馆(zhǎnguǎn)于(yú)2020年建成开放,筹建者特意将(jiāng)这两份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报纸头版纳入核心陈展。
如今,这个占地3747平方米的(de)(de)基地,已成为重要的科普与生态教育基地。当前来研学的师生们凝视展柜中的报纸版面报道,再对比矿山修复现场呈现的青山叠翠新貌,铅字便超越了新闻纸的范畴,升华为最(zuì)鲜活的生态文明教材。它们无声诉说着:党报对绿色的每一次(yīcì)郑重书写,都是对生态文明的坚定守护(shǒuhù)与承诺。
《河南日报》用报道展现(zhǎnxiàn)中原油田(zhōngyuányóutián)的艰苦创业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静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zhāngxiǎojìng)
“经过三年勘探会战,我们摸清了这里的(de)地质构造,北窄南宽像个(gè)‘金琵琶’。一批又一批油井(yóujǐng)在这里投产,当时的《河南日报》头版头条作了生动报道。”5月(yuè)30日,位于濮阳市的中原油田展览馆内,讲解员张萍讲述着中原油田的艰苦创业(jiānkǔchuàngyè)史,墙上悬挂的《河南日报》旧报纸,成为佐证的“史料”。
中原油田展览馆(zhǎnlǎnguǎn)不仅是我省首个石油工业主题展馆(zhǎnguǎn),更是留住城市记忆的“活教材(jiàocái)”。始终关注濮阳市和中原油田互融共生、转型(zhuǎnxíng)升级历程的《河南日报》,也成为“活教材”的重要一环,在馆内各个位置均有展现。
展览馆外,《河南日报》更用一篇篇报道,将“金琵琶”的能源乐章从(cóng)创业创新创造写到高质量发展:《“濮阳气”,有(yǒu)“底气”!》,聚焦中原储气库群建设;《濮阳有张(yǒuzhāng)“氢”地图》,聚焦能源绿色转型(zhuǎnxíng)……
“一张报纸留住一段来时路。”据张萍介绍,自2022年(nián)开馆(kāiguǎn)以来(yǐlái),中原油田展览馆已接待参观者近7万人,“我们期待不断有新的《河南日报》入馆,向人们展现濮阳的城市文化基因。”
藏在墨香里(mòxiānglǐ)的改革密码
周口党建(dǎngjiàn)党史馆珍藏(zhēncáng)的《河南日报》头版版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lǐshízhēn)
5月30日,记者在周口党建党史馆的珍藏中,见到一(yī)份1984年10月31日的《河南日报》。这份报纸的头版头题是由刘庆澜、李亚东、李同良(lǐtóngliáng)三位同志(tóngzhì)合写的《千村万户办企业(qǐyè)——沈丘县商品生产见闻录(一)》。
这篇稿件报道(bàodào)的是,改革(gǎigé)开放初期,沈丘县通过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型,开创了农村商品生产新局面的经验(jīngyàn)做法。同时,向全省发出学习“沈丘经验”、解放思想发展(fāzhǎn)商品经济的号召。
时光荏苒,40余载(yúzài)砥砺奋进(fènjìn)。沈丘县依托(yītuō)交通区位优势,不断夯实产业基础,逐渐形成了以钢铁生产、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如今,那份(fèn)报纸虽已泛黄,却仍闪耀着当年沈丘县干群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de)智慧光芒。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shàng)回望,沈丘县的沧桑巨变正是中国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精彩缩影。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